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窘”
1.課程設置區別不大,沒有體現層次性差別
工商管理專業不管是職業院校,還是地方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重點院校甚至是研究生層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基本也是按八大核心課程來開設的。對所涉及到的領域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組織行為、戰略管理等,都是面面俱到,但又都是淺嘗輒止,就連工商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管理學,也只是從管理的原理、概念、范圍等方面進行定性講述,而對于管理學的研究、分析方法和使用工具,都很少講述,這勢必導致在人才培養層次上的同質化。
2.培養模式大同小異
在4年的時間內,培養模式基本上也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穿插幾次見習期和最后的畢業實習,并且見習期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在課堂教學方面,更多是傳統的教師講授方式,按教材內容照本宣科,頭腦風暴式或情景模擬式,旨在啟發學生思維的討論方式基本沒有。見習環節更只是到此一游式的完成任務。并且在對教材的選擇和使用上,也是以傳統教材為主,選擇的依據基本上是按教材編寫單位或個人的所謂“名氣”大小來定:本科生教材按國內權威性大小來定、研究生教材按國外商學院的權威性大小來定,而對于體現教師水平和見解的專題性講座則較少。
3.教師的認知和實踐能力普遍不足
在我國的高校中,由于體制的局限,禁錮了人才從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之間的自由流動,也導致了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是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只有很少的教師有企業的實踐工作經驗或企業服務經驗。由于自身都缺少對企業的認知,還指望依靠教師培養出快速適應企業環境的人才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并且,在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隊伍構成中,更多的是文科背景的教師,所以有些在實踐中需要的定性分析結論都很難得到,這也是導致人才培養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4.人才的適應性差,就業困難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泛而淺,導致了一種“什么都略知,但什么都不懂”的尷尬。調查顯示,企業最不能接受的專業就是本科層次工商管理專業。從學校的就業統計中也能佐證這一點。作為一個新入職的大學畢業生,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是不可能按復合型人才安排其工作崗位的,只能是以如文秘、人力資源、銷售等某個專業崗位進行工作安排,而這些專業又都有對應的專業性人才。因此,相比純粹的工商管理專業而言,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或文秘專業在企業的接受程度反而更高。
二、卓越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特征
從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的進行分析,要真正達到卓越應用型標準,一個合格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應該符合以下特征。
1.寬基礎、厚功底
這是對所有卓越人才的一個通用標準。只有具備寬闊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扎實的理論功底,才能為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的特征是一種終身教育與學習的過程,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大學教育應該強化的是“學習能力”的學習,而不應強化對于具體到某本書本的學習,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然,具體書本知識的學習也很重要,因為這是構建專業理論基礎的“細胞”。但因為知識的日新月異,死學書本只會陷入教條主義的框框之中。筆者強調的是從具體書本中學會舉一反三、學會靈活運用、學會可持續的學習。
2.有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產生符合邏輯規律的好思路的前提,也是衡量“普通人才”和“卓越人才”的標志。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思路,只會按部就班,只會坐等別人的指示,這種人才能算卓越人才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遵循邏輯發展規律,即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以洞悉和發現問題、要有獨到的分析能力能準確探究產生問題的根源所在、要有不拘一格的思路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行力以解決好問題。
3.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我們都知道,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管理是一門獨立的應用性學科,其科學性自然是勿用多說的,而管理的藝術性就是一種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體現。因管理對象和環境是不確定的,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沒有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就必須用一種創新的思維,把現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進行靈活運用,而這個靈活運用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種創新。因此,在管理學中很流傳的一句話就是“管理中惟一不變的事就是永遠在變”。在管理的實踐中有很多的具體方法和工具,我們既要通過課堂學習掌握好這些具體的方法和工具,更要在實踐中運用好這些方法和工具,不能生搬硬套,要順其自然才能不著痕跡而渾如天成。現實中的管理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對過程關注得少。因此,在現狀與結果之間,進行怎樣的具體操作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不同的人實施的效果會截然不同。這就是管理藝術性的體現,也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體現。
4.有很好的溝通能力
一個人的能力可以體現在多方面,但一個人能否成功,90%是受溝通能力影響的。溝通能力既影響到周圍的人對你的看法和評價以及你是否能融入到團隊中,同時又直接影響到執行力,而執行力好壞對結果的好壞是具有強相關作用的。如前所述,管理是重結果而輕過程的一種活動,不論策劃方案多么完美,但如果不能落地實施、或者因為團隊其他成員不能理解、或者因為溝通不到位而影響執行等等,組織對個人的評價結果是可想而知的。5.要求了解和掌握具體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具體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武器”,毫無疑問,先進的“武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些工具和方法是死的,存在因人而異的運用效果。因此,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工具和方法,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才能藝術地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實用、高效的效果,也才能顯示出卓越人才的功夫。
三、卓越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
每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而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是“應用性、綜合性、復雜性”。“應用性”也為“適用性”,即要求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實現從學校到企業、從書本到實戰的“無縫對接”;“綜合性”是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要求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按“復合型”人才的模式去定位自己,不但能從事基礎性工作,還能從事管理性工作,不但能從事單一工作,還能從事不同崗位的其他工作。即所謂的“一專多能”型人才;“復雜性”是指工作內容的復雜性。因為工商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在實際中更多面對的是變化環境中的人和事,不具有穩定特點,既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也需要有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對工作結果的評價往往并不是用“對與錯”或“成功與失敗”的定量標準來簡單判斷,而更多的是“效率的高與低”或“效果的好與壞”等定性標準來進行評判,這種評價標準又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時,也需要智慧和勇氣,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和毅力。基于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在針對具體的培養模式上,筆者提以下五點建議。
1.樹立“卓越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意識
意識先行,意識能影響行為,從社會和學校層面上具有了這種意識,就能從政策上進行支持。“卓越人才”的培養既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又不能跟風盲動,要結合學校和地方的特點,發揮優勢定好位,才能真正為地方經濟建議服務。具體講,就是結合目前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全國的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政府和學校先定好作為應用型本科的位,主動把自己歸于1999年后新建的600多所本科院校的行列,然后在辦學思路、教學資源配置、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實踐環節、實驗室建議等方面按照“應用型”的目標進行構建。
2.允許學生“同班不同課”,在“大”專業的背景下,可以進行“小”方向的選擇
盡管都是工商專業的學生,但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是不同的,學校應該向學生提供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小方向的機會,讓每個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至少重點選擇一個個人重點強化的方向,這種重點強化的方向最好是本學科內的,比如在學好工商專業的課程之外,再重點強化會計方向的知識、營銷方向的知識或人力資源方向的知識,以達到“突破重點、以點帶面”的效果,重新樹立形象,變工商管理專業“泛而淺”為“寬而精”。同時,注重個性培養,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求真務實、執著向上的品德,掌握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一方面既有“寬而精”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又有源源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務實的品德,為成為卓越人才打下基礎。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我選擇和學習特點,以“小班”形式到一些對口的實習實訓企業進行專業頂崗實習,在實戰中增長才干和能力。
3.改變課程設置,實行導師制、落實學分制
本科教育也是一種基礎教育,只不過是一種體現專業的基礎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全”,強調學生必須學好體現專業標志的幾門課程,對于這些體現專業標志的課程開設,在教材選擇、授課方式、輔導教材使用、課時安排等方面都要圍繞“精”做文章。并且,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要求強的特點,在完成公共基礎課、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可以考慮實行導師制,導師負責對學生在專業學習、知識構建、思想啟發、職業規劃等方面提供建議。在課程設置上實施學分制,要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興趣和愛好,在導師建議下,靈活進行選修課的選擇學習,這樣既保證了專業,又挖掘了個性。并且,學校也可根據行業和專業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和增設一些體現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公共通用課程以供學生選擇。通過在課程設置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配備一些從企業中聘請的校外導師,由校外導師直接帶到企業去現場實訓。
4.改革教學方式,引入“情景模擬、頭腦風暴、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
基于工商管理專業對學生的特殊要求,在教學形式上不能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以及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應該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設置仿真情景,提出問題,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法和解決途徑。在課堂組織上,根據教學需要,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采用圍成一圈的座位形式或分成不同的小組形式,教師只是做顧問和點評,通過“頭腦風暴法、情景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們自己去設計方案。這樣做對啟發學生的思維很有幫助,并且也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出實行“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與企業共同設置課程和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學習起來更有針對性,這種方式,對提高學生適應能力有很好的幫助,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5.加強師資隊伍實踐能力建設,實現“校企結合”,構建能打通理論與實踐“任督二脈”的雙師型教學隊伍
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汲取知識的兩條重要途徑。在校內,通過完善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等形式,完成學生的理論學習過程,但這些環節都只是抽象的理性概念,還需要通過實踐才能上升到感性認識的高度。因此,學校需要建立一支有豐富實戰經驗、能提升學生感性認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隊伍的成員可以是學校內的,也可以是學校外的,“只要能為我所用,不一定為我所有”,這樣,在對教師的選擇上就會面很寬。特別是在專業課方面,一定要注重教師實戰經驗的培養。在校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目前基本的做法就是到企業實習或者建立實訓基地,這兩種方法都還有可行之處,只不過是在實踐的時間上以及涉及的深度上要能有所保障,效果才會更明顯。
四、結語
卓越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涉及到工商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出路的問題,也涉及到專業人才的職業生涯發展問題以及企業人才需求的問題,培養得好,就是社會、學校、企業、個人的“多贏”,因此,還需要相關人士作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莫山農單位: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