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生態法治理念培養路徑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進入工業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打破了自然界的這個神圣的平衡。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惡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征。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這是當代大學教育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大學生是將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解決生態危機的主要力量。傳統教育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忽視了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處理。生態法治教育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法治教育,在傳統教育中弘揚的是個人的權利、自由,而在生態法治教育中是要約束個人的權利,約束自己從自然界獲取財富的行為。在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上,自然性對人來講具有更根本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課題是在于說明和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類應該怎樣度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問題。”生存對人類來講是最根本的,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類的生存問題。大學生生態法治理念的培養,有利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教人約束利用自然的行為,遵循自然本身的生態規律,從而避免生態危機的發生。為了人類的生存,也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必須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法治理念的培養。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法治理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法作為人類社會的游戲規則,在調整人們的行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傳統的法律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的行為,很少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即使涉及人與自然的行為,調整的也是人從自然獲取財產的行為,而不是保護自然的行為。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不僅僅在規制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也要規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在生態關系的處理上也需要法治。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自然基礎,也是國家存在的自然基礎,沒有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國家必然滅亡。依法保護環境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對自然的無序、無度的開發、利用,破壞了生態平衡,引起了生態危機。因此,依法治國的實現必然要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納入法治的軌道。進行生態法治理念的培養,能夠增強大學生依法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有利于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大學生將來要走向社會,他們的生態法治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依法治國的實際效果。通過對大學生生態法治理念的培養,使他們明確保護環境的義務,在具體的涉及影響自然界的活動中,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生態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生態法律所要求的。尤其是在遇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時,如何通過法定程序來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要想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的要求,就必須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法治理念。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法治理念是迎接新世紀挑戰的必然選擇。人類在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生態環境危機,也是當前大學教育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全世界都在為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殫心竭慮,大學的教育更應順應時代的需要,培養學生生態保護的理念。早在1987年4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針對發展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發展理念。從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體現了在不同的時代針對不同的時代使命提出的不同的發展理念。依法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意,發展必須有序、有度,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發展不僅僅是人的財富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就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法治來規范人類影響自然的行為。生存是人的最本質的體現,人的生存首先是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將無法生存。人類生存應當遵守的律令和規則必須是符合人類存在本身的,不是人類理性主觀濫造的。生態法治不同于傳統的法治,傳統法治適用的范圍僅僅局限于人類社會,生態法治適用的范圍不再局限于人類社會,還包括自然領域。因此,為了應對生態環境危機,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應當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法治理念。
二、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法治理念
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在五位一體的文明教育中,我們以前重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文明建設,這四項文明建設都屬于人類社會領域,不包括自然領域,只有生態文明建設才包括在自然領域中。人類的實踐證明,只開展這四項文明建設不足以防止生態環境危機的發生,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生態文明建設在這五個文明建設中處在基礎性的地位。過去,針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我們在大學教育中注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人類在發展中破壞了自然環境,又面臨著與自然的矛盾,而人與自然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人類生存的根基。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五個文明建設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市場經濟的沖擊,導致當代大學教育日益功利化。“在現代技術文明的社會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實利的下賤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大學生的教育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逐漸地迷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教育應該是一種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危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一個反映。教育不能成為追求功利的工具,面對生態危機,應當轉變對大學生的教育理念,幫助探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作為大自然的一員,在不斷超越的同時,行為必須符合自然的規律而不能違背,教育也不例外。”生態文明教育就是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大學的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應當設專門章節介紹生態文明,開設與生態保護有關的專業和課程。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的是人類的公共利益,需要付出勞動,甚至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由于人所具有的趨利避害的本性,很難自覺的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應加強對大學生生態保護方面的教育,踐行生態保護方面的行為。培養大學生義務本位的生態法治理念。我們處在一個弘揚權利的時代,一個弘揚人性自由的時代。但是,當我們張揚權利,自由地為所欲為的時候,我們實際上變得毫無所知。“當我們聽說,自由就是指可以為所欲為,我們只能把這種看法視為完全缺乏思想教養,它對于什么是絕對自由的意志、法、倫理等等,毫無所知。”確實,不應否認弘揚權利、自由對于人權保護的重要性。但是,權利、自由本身不是萬能的,權利、自由并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在人與人關系的處理上,在私人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的處理上,我們應當弘揚人的權利,高舉權利的大旗。但是,在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自身必須盡保護自然的義務。人類只有履行保護自然的義務,才能獲得生存的尊嚴。在人類社會為人設置的所有權利中,生存權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權利,而生態環境是人類獲得生存權的自然基礎。只有人類對自然盡義務,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享有生存權。對于環境的保護,有識之士提出了義務本位論,認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應當在立法上設置人的義務,限制人的權利。“諾亞方舟乘客關系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在權利和義務這兩個關系要素的安排上,一定是把義務放在優先的和主導的地位,以義務為關系內容的核心。”
面對自然界的生態規律,人類要做的不是弘揚自己的權利,而是盡保護自然的義務。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看到了社會對人的行為施加的種種限制,但是沒有看到自然生態對人的行為施加的限制。實際上,在自然規律面前,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通的物種,是生而不自由的,要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人類處在兩個共同體中,一個是社會共同體,一個是自然共同體。過去,人類過多地關注社會共同體的發展規律,而忽視了自然共同體的發展規律。人類離開社會共同體進入到自然共同體,人類不具有任何優越感。在自然共同體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與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在自然共同體中處于平等地位。長期以來,人類作為自然的消費者,自由的擴張權利,對自己影響自然的行為不加約束,忽視了人類對自然應盡的義務,生態危機實質上是由人類在自然面前自由行使權利造成的。因此,應要求大學生限制自己行使影響自然的權利的行為,樹立以義務為本位的保護自然的生態法治理念。
三、培養大學生踐行生態法治的理念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大學生生態法治理念的真正形成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大學教育過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忽視了在自然界中的實踐活動。在人類產生以來的漫長歲月里,人類一直認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以征服自然而感到自豪。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大學生踏上社會后,運用自己在大學教育中獲得的技能,開始了從自然界獲取財富的經濟活動和科技活動,造成了影響人類生存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危機。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首先是一個自然人,其次才是一個社會的人,人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但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城市的出現,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學生離自然越來越遠。讓大學生回到大自然中去,是當代大學教育應有的理念。大學生只有回到自然界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態系統的神圣,才能感受到自然界在創造生命過程中的偉大。自然界創造了生命,也創造了人。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人的生命與其他物種的生命是平等的,都對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調節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大學生在自然中的實踐,培養其敬畏生命的觀念,履行保護生命的義務。正如1982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自然憲章》中所宣稱的:“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有機體這樣的承認,人類必須受行為道德準則的約束。”山川、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都能給大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通過大學生與花草樹木的接觸,與花鳥魚蟲的交流,讓他們自覺認識到其在自然中的價值,從而形成履行保護自然的生態法治理念。
本文作者:賈寶金、婁成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